品牌篇

最开始我们提到对于品牌广告主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符合其市场策略的人群触达,接下来相关的指标基本都是围绕“人群触达”这个核心来的。(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AE 培训资料中的品牌篇章)

Stable(%)

在PC端的投放,通常是通过cookie来标识一个唯一用户的,但是一部分cookie的使用者的存活时间太短(浏览器插件或则操作系统自动清cookie,或则用户手动清理cookie),这部分人群不能太好的计算频次和判断其用户的属性(计算TA),所以第三方会将其标记称非稳定人群(un-stable),与之相对应的就是stable人群。 其计算的公式为:Stable% = Stable PV / Total PV 注意:通常在网吧环境或者学校机房环境,一个终端对应的使用者是不固定的场景下,这部分的展现会被计算称un stable,在投放的过程要降低CPUV的成本,就需要尽量降低这部分流量的投放。在PC端 Stable %的平均值在70%,在Mob端一个设备对应的用户是固定的,所以不存在stable的概念,也就是Mob的Stable%均为百分之百。

Target Audience(TA%)

目标用户,客户定义的目标人群,比如:男性,18-25岁,通常呈现的方式是以百分比的方式呈现,代表某个地区目标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也就是所谓的自然TA浓度。 注意:通常可供监测公司监测到的目标用户的定义仅仅包含年龄和性别,他们判断的标准主要依赖其自身拥有的panel库(第三方的panel库的更新会导致执行上的数据呈现上有许多问题)。监测公司可以直接拉出一个地区的平均ta浓度,这部分可以作为在执行中的benchmark。

Universe

目标网民的总数,比如:假如A市网民有2000万,其中18-35岁男网民(Target Audience)人口占25%,A市TA Universe 则为500万。

WARNING

注意:目标网民数,不是目标人口数,有些目标人群不一定上网的。

Reach

目标人群到达率。公式为:Reach = ta uv / universe 注意:这里的Reach通常是指1+reach,部分客户为了追求曝光的效果(因为频次会影响到对目标受众的影响力,频次太低影响力不够),也会看N+reach的指标(N通常为3),这里的N就是指目标用户观看的次数。

Frequency

广告展现平均频次,计算公式为:TA Frequency = TA PV / TA UV

WARNING

注意:客户通常关心的是满足TA条件下人群的频次,所以上面的公式我写的是TA Frequency

iGRP

互联网广告的毛点评率,从电视媒体的GRP(gross rating point,总收视点,主要统计一定期间内所有投放电视投放中目标人群收看广告情况)演变过来的概念。其计算的公式为:iGRP = Reach * Frequency * 100

WARNING

注意:从公式看,这个指标就是一个次营销活动所触达到的目标用户的观看广告的次数。客户当然希望这个值越大越好。这个指标的缺点为重复覆盖的现象并没有在指标上有体现,比如1个目标用户看1000次广告和1000个目标用户每个人看1次广告,得到的iGRP的值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

举例说明:假如A市网民有2000万,其中18-35岁男网民(Target Audience)人口占25%,A市TAUniverse则为500万。
假如投放的impression(展现量)为3000万次,但这3000万中,符合“18-35岁”、“男” Target要求的网民为750万,TA PV则为750万。750万的TA PV中,不重复的独立曝光量为50万。
平均TA% = 500万 / 2000万 = 25%
实际做到的TA% = 750万 / 3000万 = 25% (如果是MOB的投放)
实际做到的TA% = 750万 /(3000万 * 70%) = 35.71% (如果是PC投放,Stable%为70%)
TA Frequency = 750万/50万=15
iGRP= 750 万(TA PV)/ 500万 (TA Universe) * 100 = 150

Reach = 50万 (TA UV)/ 500万 (TA Universe) = 10%